闵顺柱(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郑州委员会秘书长、高级室内建筑师):今天来的都是专家、学者,我没有什么好讲的,但是我很感动的是余平老师。我们曾经落后,于是乎想追赶,在盲目的追赶当中,把包丢了,这个包里面有很多东西,比如有零花钱,有钥匙。可是丢了就算了,但是包里面有钥匙,没有钥匙,就回不了家,人总归要回家,我们不能到别人家里去。这是高速经济发展的时代,有时候不经意当中把文化的某一个元素丢了,我想丢了也无所谓,关键是我们怎么找回来。然后,把它珍藏好,因为还要传承。我就讲这些。
李建森:闵老师说了,零花钱可以不要,但钥匙一定要要,这个比喻非常贴切。下面我们请冯杰先生发言。
冯杰(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):今天在这里谈瓦,好像满汉全席一样。我发现刚才大家发言的时候,都是用普通话,只有李星先生和冯积岐先生用陕西话。瓦是什么,瓦就是方言。我对瓦的感觉是童年记忆和最后的归宿,我是新乡,从小我回老家,看到瓦感到是一种安慰。瓦是最后的归宿,还是在豫北有这种细节的感触。比如,一个人去世的时候,有一个说法,把一个瓦摔碎,我不知道其他的地方有没有这个。
我写过一个《九片之瓦》,后来有一个《乡村的瓦》选了这篇文章。我们现在做的瓦库,也是保留瓦的一个形式,我力争以后多写有关瓦的文章。
李建森:我们正在编《瓦库叙述》和《对话瓦库》这两本书,应该是上一本《瓦库》的延续,希望冯老师能赐稿。所有的学术会、艺术会、约会都可以延长,唯有那些政府部门的枯燥决策的会不可以延长。感谢大家的配合。下面我们有请张伏虎先生发言。
张伏虎(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西安委员会副会长、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):刚才各位讲了很多,不管从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作了精彩的表述,刚才主持人说了,今天的主题可以外延,今天我就想说对余平老师的感觉。
我和余平老师是在一起走了将近十年的时间,我总结了两点,也是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说必备的素质,也是最难做到的两点。我觉得余老师最大的特点,首先,他有非常敏锐的观察能力,我觉得他非常有心眼。他所到之处是用心的观察一切,但是从总体上,他马上能够找到一个定位,细节入微,这是一个设计师非常重要的素质。
第二,他是非常注重体验,体验的能力很重要,他不只是体验生活,同时又体验设计。体验也是很难做到的,大家说的很容易,但是做到不容易,他可以跟着蜂农去养蜂,一个多月的时间沉静于放蜂子,割蜜,他不是好奇,为了是纯粹的体验。瓦库,也是和这两点有非常密切的关系。比如说到古镇,说到细节,一般我们看的是视觉,而他会从不是常态的视角观察古镇。作为一个设计师而言,为什么他能够把瓦做到墙上去?也是转变思维,转变视觉,颠覆传统,怎么去做?又讲到体验,刚才孙华峰老师说的上海一个新酒店,马上去入住,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讲,如果这两点能够做的非常到位,一定能够出很多好的作品。
董静(西安财经学院、人文艺术系教师):瓦库一号的时候,我的书还没有读完。这几年瓦库开了一家又一家,我也游历了一些地方,经历了一些事。随着我阅历的增长,对瓦库的认识从一个点又多一个点,再多一个点。点和点又可以串成一条线,延展成一个面。
从瓦这个点出发,大家都有很多的感受和思考。有对建筑和环境的反思,有童年的情感记忆,以及对农耕文明和大自然的眷恋。可以说瓦这个设计元素蕴含着无限的内涵。而这个元素又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。这样的设计是把我们熟悉的日常事物陌生化,这才是了不起的创造。这才识设计应该具有的力量。
瓦库来自于民间生活,花花草草,盆盆罐罐。没有装修的做法,而是运用民间匠人的工艺。这样几乎已经被遗弃的工艺做出的室内环境,像手工艺品一样,带给我们细腻的感官感受,在这里我们会放慢节奏,用触觉感受设计的细节。
如今越来越多的声音关于生态、绿色、低碳。瓦库的设计早就是这条路上坚定的先行者。瓦库的生态并不仅仅局限在通风、采光、材料等技术层面。而是通过设计营造人对阳光空气的细腻感受,来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余平是我的老师,古民居是余老师的老师。我们看到余老师行走古民居的摄影作品,看到自然、民居与人和谐相生的画面。在瓦库,我们也能感受到相似的东西,阳光空气、瓦库和喝茶的人。
余老师的设计没有张扬自己的个性,在大自然面前,我们都很渺小。在生活面前,我们都是孩子。尊重自然、以生活为本。这才是瓦库的设计表达。
最后,也是很重要的一点,就是设计艺术与商业的结合,瓦与茶的接合,在这一点上,瓦库更是叫好又叫座。
李建森:董静也是瓦库的参与者和见证者,她把民居—余平—董静之间这种师承关系梳理得很到位。下面请余平老师发言。余老师在瓦库这个作品里所有的古镇照片都是他的作品,他不断的走访古镇,在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里面来实践自己的创意主张。他是一个行动的人,主张每天只工作两小时,剩下的除了睡觉就是玩,就是思考,他是这样一个人,其他的不说了,让他来介绍。
余平(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、全国杰出设计师、瓦库设计者):我从小一讲话就好紧张,所以说不好,只能靠做点事来说明问题,今天大家相聚在瓦库,在我的设计作品里对话砖瓦,我感到无比的高兴,作家们的谈话,给砖、瓦注入了无数个社会、历史及个人的情感,让瓦这么一个小小廉价的物质有了更多生命含义,对我有很大的启发。
我借今天对话的机会,简单的介绍一下瓦库起过的路程,99年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转变,开始背包行走,跑了不少的乡村、古镇,期间也跑了几趟欧洲历史明城和老镇子,不经意对瓦有了一些想法,后来,就是2005年有一个很强烈的想法,用瓦做一个设计空间,第一间瓦库在西安高新所谓CBD中心的楼区,我拉来一堆又一堆的旧砖旧瓦,没想到竟被大楼里的住户联名举报了,理由是砖砖烂瓦,对高尚的CBD楼区造成了物质到精神说明的污染,因为他们不懂我要干什么。在我的解释无用的情况下,花了一些钱暂时摸平了他们的火气,我坚定信念,抓紧时间把堆放在外撇的各种瓦安置到室内设计的空间里,后来那些投诉破砖烂瓦的人,重新对“破”瓦有了新的评价,第一个瓦库就这样诞生了。